服务热线:13955133297
王守森
发布时间:2018-08-04       阅读次数: 28600

 王守森 号广益,堂号幻有斋,汉族,1954年生,大学本科,山东高密人。

  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书法研究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金陵印社常务理事、江苏华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

自幼从父学书,1981年在南京军区空军参加孙晓云老师授课的书法学习。九十年代初期又得画坛泰斗亚明老师的指教。2004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九期书法研究班学习,师承李义兴教授。2005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书法高研班学习,面聆诸多名家的指导,有幸又经常得到书画大家言恭达先生和曹志贵教授的面授指点,其作品大气古朴,生辣奇肆。

书法作品多次在《中国书法》、《美术报》、《书法导报》、《艺术百家》等权威专业书画报刊发表和介绍。在众多国内外书画赛展中数十次荣获金银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提名奖,被授予“中国古文化优秀传承者”、“二十一世纪中国书画百杰”等称号,作品入编《全国书法美术优秀作品集》、《环球艺术》等,江苏电视台“靓妆”专栏曾专题报道,并被有关院校、博物馆、政府机关、企业界及个人收藏。






无 所 为 而 为 

——王守森书法艺术思想解读

文/吴彦颐


 书法之道,博大精深,欲窥其奥窔,得其真谛,非具过人之天赋,丰富之学养,高尚之情操,广阔之胸襟而不能。读王守森的书法作品,格调高雅,清新脱俗,平和简静,恬淡清纯,空灵飘逸犹如野鹤仙游,他丰富的阅历,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使得他的书法增添了一份朴厚与沉静,让人久视弥珍。 

王守森于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8年就职于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就职于宜兴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他幼受庭训,在书法上练就了一手童子功,又有幸得到诸多名家的指导。在谈到学书经历时,他颇有感慨地说:“学书法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慢慢来。”他的作品灵动自然与他系统学习书法理论,临习诸多名帖是分不开的。他不断地领会每一根线条的形质所散发出来的意韵,再临摹,再创作,如此反复,从不懈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走进了传统,走进了历代书法诸大家,特别是走进了二王。他对二王清逸之气的心摹手追,都在显示出他尚古的审美味道,他认为二王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唐宋以降的书法均是发源于此。如果说,二王书风具有厚朴、秀润、庄重、典雅之美的话,那么,王守森的书法则具有自我的秀逸与韵律之美。

 他的作品注重“文字之表”之外的“逸气”,这种“逸气”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如作品《松风琴韵》,线条流畅,用笔简约,气息浓郁,注重表现在某一自然环境中文人所具有的心境和生活情调;而条幅《书存金石气》却尽显书意兴浓,运笔灵动活泼,随意挥洒,轻松自然;隶书作品如《有善无忧》又显现出东汉经典隶书的多样性的功底,得他性情本真,且有温润之色;对联《静闻鱼读月,笑对鸟谈天》表现出高雅、超脱、宁静的心境;《月挂中天》闲远清润、古淡天然,是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寻觅与回归;扇面《独上江楼》亦是有温文尔雅的魏晋韵致,节奏明朗,让内心的情绪以一种淋漓痛快的渲泄方式表达。他的用笔看似简练单纯,不做修饰,其实是他追古热情下的真实流露。

 清人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王守森的书法作品正是其学、其才、其志的完美结合。他对书法艺术有独到的认识,对书法文化层面的理解与感悟,使他心无旁骛。书法于他而言只是一种精神的自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正是因为此心态,让他少了当下人们常有的心浮气躁,而是以一种淡定而从容的心态神游于魏晋,以超然的创作心态书写出一种文化自觉。他在对传统书法经典的继承上,始终坚持“学古不泥古”,反映在他书法作品中传统文脉、书脉的纯正和书法气息的清新。他在传统文化的正脉上,实践着他的书学思想,向着他的书法艺术的理想彼岸前进。

  王守森在醉心于翰墨世界的同时,他感到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同时又认识到,书法不是单纯而孤立的,他发现了书法与文学的血脉关系,正如宋代黄庭坚所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义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他注重文人内涵,内敛的、包容的、人性的,这些完全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大融合的特点。书理与人性从来没有隔过,和其它艺术门类也没有隔过。书法重人格骨气亦并非只是感情用事,还反映出儒家的价值观,对于从孔孟之乡走出来的齐鲁汉子,他汲文学之源,灌书法之壤,发表多篇学书感悟,如《此中有真意》、《琴韵与墨韵》、《境由心生》、《心静而能悟道》等,字字珠玑,非常精辟且独到,他把这些看作是一种对书法艺术更深层面的诠释,使书法的有机的性灵与生命自在浑融一体,让人仰之。
      书法是一种悟性,一种天赋,一种学养的具象。与王守森对坐,静默聆听,他承启古人之典雅,放飞思想,创出自己的艺术心意。他说:“线是中国书法的灵魂,追索和强化线的情感容量,要在线的沉着中寻觅古意,这种古意极富有人文精神……”他的书作需要一边品着好茶一边欣赏,唯有淡味才是真味。宋人张孝祥在其《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发出感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我想,他对书法艺术无尽地追求,是一种深情、执着的文化情怀,更是一种大道自然性德为归的高远恬淡境界。

书法是一门艺术,领导也是一门艺术,能真正把二者完美地契合在一起的人实为罕见,但不得不承认王守森是“罕见”中的一个。这使我想起了古时的为官者,他们大多诗文书画皆善,而如今,虽然固守这一传统的人不是很多,但王守森却是坚定的守道者。他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他始终坚持对书法艺术的孜孜追求,他享受这门艺术的美,并乐此不疲,他并不想因此而成名成家,只是希望能够一直写下去,从中获得更多的笔墨情趣,体悟真正的人生。更为重要的是,他作为一局之长,他还把艺术理念、审美意趣渗透到工作中去,引领全局人员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用文化传递快乐,用真情感动人生,增强凝聚力,有力提升全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他单位小坐,这里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清风拂柳、绿色满园,蕴藉含蓄、文雅恬静,这是他精心打造的人文与环境相适应的江南园林文化。边走边看,峰回路转,每到一处,就有一片豁然开朗,墙上精心装裱的名家字画,在院落、大厅摆放的各种精美奇石,如此浓郁的文化气息,将是怎样的好心情?一个长期做行政工作的领导者,诗意地栖居在丰沃的艺术土壤中,说明他是热爱生活、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

 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王守森的书法艺术的生命,是深深植根于他的情感沃土中,他凭借自己的天分、才气、灵感和悟性,将书法艺术旁征博引到对工作的介入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责任中,他既有才气才智,又有才思才情,与古代读书人以文入仕不同,他作为领导,更多的是一份归于个人的闲情雅致。这使他从个人的利益关系中超脱出来,欣赏到事物本质的美,他的审美愉悦因为不沾染任何世俗功利而有更高的价值,更值得追求。

 老子《道德经》有言:“无所为而为”,书法对于王守森只是业余而已,但却颇有建树。我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业都要怀有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处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这,也是王守森对于生命本身最直接的揭示。